首页

新闻 专题 视频 文化 教育 旅游 美食 摄影 图片 三农 企业 健康 时尚 娱乐

省内要闻

手机
下载

微信
关注

省内要闻

“中国农村改革之父”杜润生病逝享年102岁

阅读:788次2015-10-13

     1 0 月9 日凌晨,一位老人走完了他1 0 2 年的人生,他的名字叫“杜润生”。对很多人来说,这也许是个太过陌生的名字;但对太谷人来说,不应该忘记他,因为他出生于太谷县阳邑村。他从这片土地走向了全国,和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。他,被称为“农民代言人”,被誉为“中国农村改革之父”。时至今日,他的思考和建议对于中国改革的深化也极具启示。

个人简历

杜润生,原名杜德,1 9 1 3 年7 月1 8 日出生于太谷县阳邑村。

1 9 3 0 年,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。

1 9 3 4 年,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。

1 9 3 6 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1 9 3 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,被中共山西省委派到太行山地区打游击,建立抗日根据地。

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,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,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。

1 9 5 2 年,调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任秘书长,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。

1 9 6 6 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被停职检查,受到冲击迫害。

1 9 7 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得到彻底平反。

1 9 7 9 年,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,负责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研究。

1 9 8 2 年元旦,由杜润生起草的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》成为当年中央“一号文件”。此后,杜润生多次接受中央委托,主持多个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,为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中央“一号文件”的出台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1 9 8 9 年后,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、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先后撤销。杜润生离职后,继续从事农村经济和政策研究。

杜润生是中共第十二次、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,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

从太谷出发

百年人生历经起伏

杜润生参加过一二九运动,在太行山打过鬼子,之后千里跃进大别山,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。

从1 9 4 9 年到1 9 5 3 年,作为当时的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、中南局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副主任,杜润生曾在湖北工作,女儿杜霞出生于武汉。

1 9 5 3 年初,杜润生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、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,辅助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,参与组织领导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。1 9 5 5 年,由于力主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应更为多样化、多种经济并存,受到毛泽东点名批评。这一年,杜润生4 2 岁。

1 9 7 8 年后,中国改革步伐的加快,让熟悉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杜润生获得了第二次生命。1 9 7 9 年,平反后的杜润生出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。1 9 8 3 年,7 0 岁高龄的杜润生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、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。

力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

调研起草五个“一号文件”

1 9 7 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。而在此之前,高层争论异常激烈。在势不两立的气氛下,1 9 7 9 年,刚刚恢复工作的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,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。这一建言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应允。事后有人总结,正是农民的“闯一闯”,杜润生的“试一试”和邓小平的“看一看”,促成了这个伟大的变革。

1 9 8 0 年,在杜润生主持起草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》(即中共中央1 9 8 0 年7 5 号文件)中,包产到户、大包干到户责任制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。“要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分散决策,可以包产到组,可以包产到户,也可以包干到户”。这个著名的“可以……可以……也可以”句式,被认为是非常高明的表述。

1 9 8 1 年,杜润生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振聋发聩。他说,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,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;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,不是共同贫困。这一年的春天,杜润生率调查组分赴各省实地考察。当年冬天,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中央“一号文件”,他创造性地提出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这一概念。这份于1 9 8 2 年1 月1 日宣布的历史性文件称: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,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。

3 0 年的大争论就此结束,农村改革从此通向坦途。从1 9 8 2 年到1 9 8 6 年,连续五年的“中央一号文件”,杜润生均是主持起草者。这五个“一号文件”,最终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纲领性文件。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,也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富原创性的经济理论之一。

“改革者”桃李满天下

团队没出一个腐败分子

杜润生一直被誉为“中国农村改革之父”,但他自称只是一个“改革者”,其实,在很多人眼里,他更是“精神上的教父”。

北京西黄城根南街9 号院,中国农村改革“地标”。上世纪8 0 年代,在这个院子里,杜润生领导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,以开放和包容成为思想的聚集地。那些曾经围绕在他周围的年轻人,至今以成为他的门生为荣。

离开9 号院后,“杜润生的弟子”分别走上了中央领导、企业家、学者等不同岗位。当年师从杜润生的一些青年,如今已成为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坚,他们中,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,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、林毅夫,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。

周其仁曾回忆,当时在杜老门下,一年中的大半时间,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做实地调研,然后汇报。“汇报之前,我们那群年轻人整宿熬夜准备材料,因为知道在杜老面前不容易过关。”在不知不觉中,他们的认识层次提高了。周其仁说,在杜润生身边的日子,年轻人惯有的一些毛病,都“像打铁淬火一样把杂质磨掉了”。

对于往事,杜润生曾经说过:“农村改革靠的是一个团队,我是团队的一个符号。可喜的是,这个团队出了不少人才,但没有出一个腐败分子。”

杜润生语录

◎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。

◎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,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。

◎农民不富,中国不会富;农民受苦,中国就受苦;农民还是古代化,中国就不会现代化!

◎我们欠农民太多。谁要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忘记农民,谁就是数典忘祖!

◎我在农村问题上有一条原则:尊重农民,让农民真正解放。

◎要说中国农村改革,那是从上到下无数人努力的结果,尤其要归功于农民自己的创造精神。我的思想是在农民的自发行为、地方的选择和历史经验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变化的,绝非先知先觉的“一贯正确”。

杜润生的一生始终与中国农村改革、农业发展和农民命运水乳交融,改变中国8 亿农民守着黄土地却吃不饱饭的命运,也为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打下基础。2 0 0 8 年,他在“日志中国”纪念改革开放3 0 年论坛上,留下关于解决中国未来农业问题的7 个思索:缩小城乡收入差距,保持社会稳定;减少农业人口,保证进城农民有尊严地生活;村乡一级直接选举、罢免政权负责人,组织农会;力求社会公共产品的城乡同等权利;争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要激化;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力性别失衡、少数村庄空壳化等矛盾;人的现代化。(孙泰雁史俊杰整理)

分享

友情链接Links

蛙盟云 太谷县企业风采 山西省太谷县人民政府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人民网 晋中日报数字报 山西日报数字报 中国记者网 蛙盟网 金启程科技 蛙盟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

关于我们 服务协议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

Copyright©2015-2019 demo2.womtech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金启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北京金启程科技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创业园 邮编:100096 网址 demo2.womtech.cn 邮箱:chareler@163.com 新闻热线:010-571175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