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
阅读:1376次2015-11-04
在乡下,年迈的老父母仍在种着四亩多责任田,几次劝说无果。对于父母的那份固执和坚持,我常常无能为力。不是说种地不好,而是担心他们的身体。
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,背越来越驼,人越来越消瘦。母亲患有高血压,走路缓慢,经常头晕,靠吃药维持。然而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们,舍不得将心爱的土地送给别人,更别说自己不种撂荒。对于他们来说,那厚重的黄土地,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生命里,去不掉,夺不走。
前几天,实在放心不下,匆匆忙忙赶回家。已是掌灯时分,孤零零的小院在安静的乡村夜色里就如一个失血的心房,显得无精打采。进门后,家里只有一盏小节能灯孤独地亮着,昏暗中,两位老人正在吃晚饭,我几乎无法辨别他们的面目,那一刻感觉心里酸酸的。
“为什么不换个亮一点的灯呢?”我说。
父亲答:“又不是绣花,要那么亮做甚,过去你奶奶点着一盏小煤油灯还纺线织布呢。”
从我记事起,父母就是这样,能省就省,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浪费。小时候,因为吃饭时不小心有米粒掉在地上,经常挨父亲的巴掌。母亲则经常对我说:“成由勤俭败由奢,糟蹋粮食就是造孽。”母亲没上过学,字识不了几个,让我意外的是诸如“成由勤俭败由奢”之类的至理名言,她总会时不时说出一些,而且深解其意,用得恰到好处。对此,我曾经问过母亲,母亲告诉我,这都是她小时候我的外公外婆教的。后来,我明白这就是传承,代代延续,生生不息,成为一个家庭特有的家风。父亲告诉我:“有一个好的家风才会有好的国风,国家是啥,国家就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。”如今想来,父亲说得非常对,传承家风其实就是传承国风,传承家风就是延续中华数千年的文明。
晚饭后,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并没有睡的意思。两位老人坐在小凳子上你一言我一语开始抱怨我,配合得很默契———抱怨我不应该回家。其实,我知道这不是他们的真心话,因为我从母亲的目光中读到的是喜悦,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的是开心。
我笑笑说:“当爹妈的不应该对儿子这样虚。”父亲说:“啥是虚啊,我们怕影响你的工作啊,既然挣着公家的钱,就要摸着良心做事。”接着就是每次回家都会讲、反反复复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话,如用心工作、诚实做人、遵守信诺、和善待人等等。安静下来的时候,我总在想,如果要对父母说: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或许他们真的不懂,会反问:“是啥?”但他们却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价值观。没有谁刻意要求,他们习惯了但凡做事都要先摸摸自己的良心,他们没有信仰,只有一颗懂得敬畏的心。
那一晚,父亲数落够了才慢慢起身。他的行动明显有几分迟缓,走到院子里,他抬头望了望天说:“咋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呢?”像是自言自语,又像是对上苍发问。
记得小时候,父亲经常对我说:“无论啥时候,都要懂得敬重天地,一个人连天地都不敬重了,这个人天不怕地不怕,啥事都做得出来。”是的,人只有心里有了敬畏,才会懂得什么可为,什么不可为。反之,就会成脱缰之野马,无拘无束,肆无忌惮。的确,人类常常自誉为万物之灵,却丢弃了最起码的敬畏之心,为眼前的发展,对资源无限制地挖掘,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,结果呢?干旱、洪涝、飓风、地震等,在强大的自然面前,人类才逐渐意识到其实自己渺小得不堪一击。
第二天早饭后,因为急需赶回城里,我再次尝试劝说年迈的父母放弃田地,依旧无果。父亲说:“我和你娘就是种地的人,种了一辈子地,如今快入土了却把土地撂荒,除非我们死了,只要还能动一天,土地就要种一天。”这就是我的乡下父母,倔强的父母,让我牵肠挂肚的老父母。我知道,他们的固执,实际是在坚守一份传承,履行一份责任。
其实,在如今的乡村或都市,有千千万万个像我父母一样的人,他们心怀敬畏、敬业爱岗、诚实守信,他们正直善良、勇敢坚强,这品质和作风就如血液一样流淌在他们的身体里,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,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灵魂。他们正在一天天老去,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和作风,正是我们这一代人该继承的。传承好他们心底里那份沉甸甸的敬畏,传承好上一辈优良的家风,就是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之风。